|
|
電信博物館 > 移動通信 > 窮移動通信之理 >
移動通信系統大看臺
分歧和融合(一)
1999年新年剛過,國際電聯(ITU)關于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IMT-2000的無線傳輸技術(RTT)標準的制定工作即將進入最后的實質性階段。1998年底前,共有16個RTT候 選方案提交給ITU并獲得進入下一階段的資格。從提交的候選方案來看,基于CDMA技術 的解決方案成為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RTT的主流。
此次向ITU提交的幾個基于CDMA的陸上移動通信候選建議,根據各自的技術特征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派別:一方以歐洲ETSI和日本ARIB的W-CDMA方案為主體,其中還可包含韓國TTAⅡ的寬帶CDMA,美國的T1P1、TR46.1提交的方案,它們的技術特性非常近似 ,可以概括為W-CDMA一派;另一方以美國TR45.5提交的CDMA2000(也稱Wideband cdma One)為主體,韓國的TTAⅠ的方案與它很相似。
就這兩個建議的技術特點來看,由于它們各自不同的設計出發點,造成了它們不同 的技術特色。W-CDMA技術建議充分考慮了與第二代GSM移動通信系統的互操作性和對GSM 核心網絡的兼容性。CDMA2000的開發策略是對以IS-95標準為藍本的cdmaOne系統的平滑升級。這兩個標準的主要差異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1) 擴頻碼片速率與射頻信道結構;
(2) 支持不同的核心網絡標準;
(3) 基站之間的同步問題。
由于這兩個建議分別代表了對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兩大不同技術體制的兼容,因此,W-CDMA和CDMA2000都有各自的眾 多支持者。雖然各方經過歷時兩年多的磋商,仍然不能就達成一個統一的RTT技術標準取 得一致。
通過以上對W-CDMA和CDMA2000的主要項目的比較,能夠得出一個十分明確的結論:就技術方案中關鍵性問題的設計方法而言,W-CDMA和CDMA2000的確是相容的。首先,就總的無線信道的空中接口結構而言,這兩類方案有很多的共同特點;其次,關于W-CDMA和CDMA2000建議中對于導頻的設計和使用。導頻在CDMA移動通信系統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W-CDMA和CDMA2000都是依靠導頻信道來完成相干接收的。在上下行方向,W-CDMA都采用了直接指派到用戶的時分復用的導頻,以配合多速率以及分組突發業務的接收。CDMA2000則仍沿用了IS-95標準下的導頻設計方法:上行信道上采用碼分復用導頻,下行信道采用公共連續導頻。這里,由于W-CDMA和CDMA2000在下行信道上的導頻設計不同,直接導致W-CDMA成為"異步"的CDMA,即相鄰小區之間異步;而CDMA2000依靠下行公共導頻和GPS,實現相鄰小區間的同步。但由于W-CDMA擁有指派到用戶的時分導頻,在異步環境下的越區切換同樣沒有問題。
再次,關于多速率業務的支持,W-CDMA和CDMA2000方案都采用可變擴頻增益燉多碼道并行調制,并且擴頻指數都是4~256。
最后,關于功率控制方法,兩個方案都采用了開環結合快速閉環的控制。綜上所述 ,就RTT主要技術項目的設計方法來看,W-CDMA和CDMA2000是相容的。W-CDMA和CDMA2000建議的爭論,與其說是技術角度的分歧,還不如說是商業利益上的斗爭。
[上一頁] [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