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為了進一步說明問題,我們先了解兩個基本概念。一是再生系數,我們把某代中子數對于上一代中子數之比稱為再生系數,用K來表示。如果裂變產生100個中子(第一代中子),經過慢化再引起下一次裂變,若產生102個中子(第二代中子),那些,再生系數K=1.02。二是臨界狀態,把K=1需要的最小的裂變燃料數量叫做臨界質量。當K=1時,中子數保持不變,鏈式反應可繼續進行下去每秒鐘內發生恒定的裂變數,每次裂變放出的能量也一定,這表明反應的功率保持一定水平不變。當K>1時,中子數越來越多,功率在增加,這個狀態稱為超臨界狀態。當K<1時,中子數越來越少,功率也在下降,直到停堆,這種狀態稱為次臨界狀態。 反應堆內積累的裂變產物,是反應堆潛在的主要危險。它所包含的200多種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強度都很大。例如,一座10,000千瓦的反應堆運行三個月后,它積累的裂變產物的放射性,在停堆24小時后測量,約相當于10噸鐳,或 1,000萬居里。如果地面污染 0.2居里/米2,居民就要立即撤離,如果地面污染10-3居里/米2,就長期不能種莊稼或放牧,由此可見,這種潛在的危險性是多么大。如果這樣大量的放射性全部擴散到環境中去,周圍的居民將受到強烈的照射,其后果也是極為嚴重的。因此,核電站的主要危險來自可能導致大量放射性物質逸散的重大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