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里昂的代價
氟里昂于30年代開發出來。屬于氯氟烴化合物(CFCs),氟里昂是它的商品名稱。它不易燃燒,不具腐蝕性,無毒,性能穩定,價格便宜,作為一種工業用化學物質,被廣泛使用在各種冷凍空調的冷媒、電子和光學元件的清洗溶劑、化妝品等噴霧劑,以及泡沫塑料PU、PS、PE的發泡劑等等。從20世紀的30年代初到90年代的五六十年中,人類總共生產了1500萬噸氯氟烴。
在對氟里昂實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氣中排放的氟里昂已達到了2000萬噸。由于它們在大氣中的平均壽命達數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氣層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對流層,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層。
由于世界各主要工業國家多位北半球,因此北半球大氣中CFCs的平均濃度較南半球高。CFCs排出后在大氣中迅速擴散,但南北兩半球的大氣,要穿越赤道完全混合,需時約2年。北半球大氣中CFCs的平均年增率為4-5%,而南半球CFCs的平均濃度則較北半球約低8-10%,故南半球的CFCs大約也剛好是以落后北半球2年的時間,而以相同的速率在增加中。積存在對流層的大量CFCs,會隨著大氣運動進入平流層。對流層上部是「對流層頂」,對流層頂的高度各地并不相同,因季節和緯度而異,在赤道附近最高,約18公里;在高緯度的兩極,只有8公里左右,而且夏季比冬季略高。由于各地對流層頂高度不同,在緯度30度左右的副熱帶地區,產生不連續現象,「對流層頂缺口」(青藏高原也位于30度地區)。在這個缺口處,上下層空氣混合非常強烈,CFCs等物質便因而趁隙進入平流層。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