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沙塵何處來?
對2000年春天以來十余次肆虐我國華北地區的沙塵暴進行研究表明,沙源即強度供塵區主要來自內蒙古中部與河北省北部約25萬平方公里的地區。這些地區從行政區劃上看主要是內蒙古的錫林郭勒盟和河北省的承德-張家口以北的壩上地區。從生態環境看,這一地區包括河北壩上以及錫盟南部農牧過渡區、錫盟牧區以及渾善達克沙地三部分不同生態環境的地區。
(Ⅰ)圍場、多倫、寶昌、化德、康保等縣是我國北部的農牧過渡區,這些地區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其自然植被為草原,農牧業利用歷史很長,粗放的耕作,使農業土地退化嚴重,土壤表層粗粒化,有機質含量低于2%,結構很差,極易風蝕,是這次沙塵暴三大沙源之一。(Ⅱ)渾善達克沙地,分布于多倫、蘭旗、白旗境內,總面積達29220平方公里,大部地區都已固定,其天然植被為疏林草原與沙地草地。但由于樵采以及放牧活動,使得沙地活化,從而極易引起風蝕,是我國幾個著名沙地現代活化過程比較明顯的沙地之,是今年沙塵暴又一沙源。(Ⅲ)渾善達克沙地以北的牧區,是我國典型草原與荒漠草原地區,年降水量150-350毫米之間,由于過度放牧,草原生態系統退化,植被稀疏,植株矮小,蓋度較小,鼠害頻繁發生,土壤有機質降低,局部地區農墾,極易引起風蝕,這也是今年沙塵暴的沙源地之一。
上述三個沙源地區共同的自然條件特點是基質較粗,氣候條件惡劣,降水量350毫米左右,自然植被主要是草原。局部地區有森林、草甸、沙地植被。在如此嚴酷的條件下,長期的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使土地退化,土壤結構破壞,使本來粗的基質變得十分松散。土壤沙化,有機質降低,極易引起風蝕。而這些長期的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在不同地區有些差異。因而在治理上也應采取不同的對策。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