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各位代表,老師們,同學們: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念大學和研究生時,有幸得到華羅庚老師為教誨,這次來參加華老紀念會之際,重憶往昔歲月,也重讀了王元先生<華羅庚>一書,華老的音容和風采仍就歷歷在目。他的治學精神和教育思想是中國的寶貴遺產,應當發揚光大。他的成長道路是大家的榜樣,也值得我們學習、思考和借鑒。
今天紀念華老,對于當前我國的教育發展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要全面闡述華老一生的治學精神和教育思想不是我力所能及的,我只想談幾點感受。
(一)我們要學習華羅庚先生勤奮努力、勇攀高峰的精神和勇氣。
華羅庚在家鄉金壇刻苦自學的少年經歷是老幼皆知的。1931年來到清華大學,兩年內把大學功課念完,然后如大海游龍一般,開始了高水平的數學研究。
他在1934年至1936年三年之內,發表了二十一篇論文,大部分都發表在國外當時重要數學刊物上,包括世界上最重要數學刊物之一:。這種研究成果在當時的中國十分驚人的。
1936年華羅庚去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兩年期間就在解析數論方面作出真正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究。
1938年回國之后,已是西南聯大的正教授。從金壇的一個中學生到成立全國最高學府的教授,用了七年時間。這種非凡的成長,除了他的天才之外,主要是靠勤奮努力,就是他著名的教誨:“聰明在于學習,天才在于積累。”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他告誡青年:“不輕視點滴工作,才能不畏懼困難,而不畏懼困難,才能開始研究工作。輕視困難和畏懼困難是孿生兄弟,往往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只有不畏困難,辛勤勞動的科學家,才有可能攀登上旁人沒有登上過的峰頂。”他鼓勵青年要有不怕失敗、堅韌不拔的頑強精神,語重心長地說:“許多有名的科學家和作家,都是經過很多次失敗,走過很多彎路才成功的。”“大家看到的只是他成功的作品,而失敗的作品是不會公開發表出來的。”
對于讀書,他教導大家要勤于思考,精益求精,要“不急不躁,細嚼慢咽,每一種方法都力求運用熟練,讀十本八本不甚了解,反不如把一本書從頭到尾讀得精通爛熟”“前一段時間的加倍努力,在后一段時間內卻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這就是他在1962年提出的讀書“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的過程,這充分體現他學習和研究要踏實認真,努力不懈的作風,華羅庚先生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作風,是非常值得大家學習的。
(二)我們要學習華羅庚先生善于繼承同時獨立思考,并且堅持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的大家風范。
他在清華期間,從前來講學的Hadamard和Wiener那里了解到數學國際前沿,特別是Hardy和維諾格拉多夫在數論研究方面的最新方法。
在劍橋大學期間他放棄了讀學位,以便充分利用時間在Hardy那里從事更多的研究,回國后,他和陳省身、許寶騄等教授在西南聯大競相開設新課,不斷擴大知識面,他在西南聯大教過<解析數論><連續群論>(采用龐特里雅金的書),<復變函數>和<近世代數>,并組織<群論>討論班,學習當時最先進的群論成就,在抗戰期間艱苦的研究和生活條件下,他勇于開拓,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完成了三篇<多變量自守函數理論>論文,這些工作至今仍被國際數學家引為經典,被國際數學界評為是最具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
記得1964年華老在中國科學大家組織討論班念剛出版的Bellman<不等式>一書。參加人員有從事數論、多復變和概率統計等多個領域的老師和學生。在第一次討論中他說:“我所以選這本書不是因為它寫的好,而是因為這里面許多矩陣不等式可以改進。”這種風格還體現在后來他把“班門弄斧”這句成語反其道而行之,主張“弄斧必到班門”“你要耍斧頭就要敢到魯班那兒去耍,”主張研究一定要和“大家”交手,告誡青年“取法乎上得其中,取傳乎中得其下”。
作學問要抓住中心問題,力求方法上創新,不要永遠只搞一個小分支,甚至一個小題目,而對別的東西不聞不問。他屢次告誡學生善于開拓,“你們不要劃地為牢呀!”
一個追求最主境界的人和自吹自擂作風是無緣的。在這里,我們重溫一下華羅庚先生對于科學評價的精群見解。
1978年文革結束不久,中間數學會在成都舉行年會。華羅庚在論文報告會上以極為敏銳的洞察力注意到,經過長期"左"華南踏淺的十年浩劫,一些年輕人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學術界出現粗制濫造和注意吹噓現象,一些部門也急于求成,頻繁地要求上報成績。
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在大會上提出“早發現,晚評價”的雍,后來又補充成“努力在我,評價在人”,幾年后,在給領導的一份匯報中他又作了進一步闡述:“我們以往有許多評價太急,在國外造成了不好的印象,實際上,好的工作是抹煞不了的,與其自然這樣說倒不如遲10年、20年由人家說去。…對于人家夸獎的話也應當有正確的認識。”這種對科學評價的嚴肅態復對于今天提倡自己評功擺好的浮躁作風難道不是有教育意義嗎?
(三)我們要學習華羅庚先生報效祖國的獻身精神。1948年春,華羅庚應美國伊利諾大學之聘,任正教授,夫人和孩子也來美國團聚,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在研究和生活上有了舒適的條件,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后,他于1950年毅然回國,“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1950年2月歸國途中在香港發表的<公開信>)。
華羅庚先生回國后,又重新登上清華大學的講壇,講授<典型群論>和萬哲是一起,解決了Deudonne提出的幾個問題,然后以飽滿的熱情和精力籌建中科院數學所。
組織“數論導引”和“哥德巴赫猜想”討論班,熱心選拔人材,帶領年輕人邊學習邊研究。
在數論、代數和多復變多個領域培養了優秀的人材群體,他還積極學習蘇聯經驗倡導中學生數學競家,并親自為中學教師和學生講演。
1958年中國科技大學成立,華羅庚任應用數學系系主任,親手創辦了這個系,并為一年級學生上基礎課,他親自編寫<高等數學引論>講義,由王元先生和龔昇先生協助上課和整理講義出版。講義的后半部分在文革抄家中遺失。
近年來,在跨世紀教材工程的推動下,微積分教材據說出版了不下五百種,但是哺育了幾代人的老一輩科學家和教材在國內很難找到了。
1963~64年,華羅庚任科大副校長期間,又把精力放到科大培養研究生,開設<數論與代數>專業。
在文革那樣艱苦的日子里,他仍然不懈地努力,以帶病的身體在全國各地普及數學和應用數學一直在東京大學的講臺上,戰斗到最后一息。
這種對祖國的熱愛,對培養人材的滿腔熱情,對教育事業的執著,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四)從華羅庚的成長、他的教育實踐和主張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先進和科學的教育理念和體制,是培養人材的根本。
華羅庚早年的飛速成長固然由于他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同時也離不開葉企蓀和熊慶來先生的熱情邀請和多次破格提拔,離不開唐培經先生的推薦和楊武之先生的指導。正如周培源先生所說,“當時的清華大學,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今天我們正在積極提倡的尊師、愛生和重教的精神。”
記得我在科大教書時,已故的陳希孺院士多次說過“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和只點油燈的山溝里,西南聯大為什么能夠培養出那么多優秀的人材?這是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也許是一種懷舊的情緒,但我至今還很懷念1960年代在中國科技大學求學的日子。那時,打下江山的老一輩革命者鼓勵學生。學習建設國家的本領,他們充分依靠科學家和年輕教員教出治學,那種勤奮好學,刻苦努力基礎扎實和勇攀科學高峰的學風和傳統在科大一直保存至今,而這種傳統是50年前由老一
輩科學家所奠定的,這是多么寶貴和重要!\
一個學校主要看是否有好的教師隊伍,有高水平的研究,較高水平的課程,給學生扎實而寬厚的基礎知識,同時能為優秀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寬松的研究氛圍和個性化的發展空間。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教育事業得到巨大的發展,新的一代已經肩負起培養人材,科學研究和教學管理的重擔。
最近幾年,由于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在摯固和提高基礎課教學方寫,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是相對而言,在優秀人材培養機制和成效方面,可能不如1980年代。死板劃一的簡單數量考核標準不利于發揮教員和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官本位的管理體制也扼殺了老師和學生的才能和積極性。充分依靠廣大教師,真正作到尊師、愛生和重教,是發展教育和培養人材的必要前提。
今天我們紀念和緬懷華羅庚先生,就是要學習老一輩科學家和教育家熱愛祖國和人民,熱愛教育事業,學習他們艱苦奮斗和競業精神。讓我們大家以他們為榜樣,在各種不同的工作崗位上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為祖國的各項事業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
(本文是作者在“紀念華羅庚誕辰96周年”大會上的報告。清華大學 北京 1000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