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這樣大的一個國家,從事的是嶄新的社會主義建設,一定會碰上許多問題是書本上沒有的,老科學家們過去也沒有碰到過的。如黃河上的三門峽工程,未來的長江三峽工程,我們的老科學家在過去就沒有搞過這樣大的水壩。我們的許多礦山和外國的也不一樣,不能照抄外國的。所以還是要靠自己去研究,創造出我們的道路。
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工作能力,并不是不需要接受前人的成就,而恰恰是要建立在廣泛地接受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我很欣賞我國五代時有名的科學家祖沖之對自己的學習總結的幾個字。他說,他的學習方法是:搜煉古今。搜是搜索,博采前人的成就,廣泛地學習研究;煉是提煉,只搜來學習還不行,還要煉,把各式各樣的主張拿來對比研究,經過消化,提煉。他讀過很多書,并且做過比較、研究、消化、提煉,最后創立了自己的學說。他的圓周率是在博覽和研究了古代有關圓周率的學說的基礎上,繼承了劉徽的成就而進一步發展的。他所作的《大明歷》則是繼承了何承天的《元嘉歷》。許多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都是繼承了前人的成就和自己獨立思考的結果。 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并不是完全不要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但是也不要依賴老師。能依靠老師很快地跑到一定的高度當然很好。但是,從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有老師的指導不是經常的,沒有老師的指導而依靠自己的努力倒是經常的;有書可查、而且能夠查到所需要的東西不是經常的,需要自己加工或者靈活運用書本上的知識,甚至創造出書本上所沒有的方法和成果倒是比較經常的。就是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也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和鉆研,才能有所成就。凡是經過自己思考,經過一番努力,學到的東西才是鞏固的,遇到困難問題時,也才有勇氣、有能力去解決。科學研究上會不會產生怕的問題,也往往看你是否依靠自己努力,經受過各種考驗。能夠這樣,在碰到任何困難問題時就不會怕。當然不怕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我不懂,不努力,也不怕,這是胡里胡涂的不怕,有些象初生犢兒不怕虎,這種不怕是不堅定的,因為在工作中一定會碰到“虎”的,到那時就會怕起來了;另一種是在工作中經過刻苦鉆研,流過汗,經受過各種困難,這種不怕則是堅定的,也是我們贊揚的。
青年一定要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工作,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打江山,一味依靠老師和老科學家把著手去做,當然很方便,但也有吃虧的一面。因為不經過自己的艱苦鍛煉,學到的東西不會鞏固,需要獨立解決問題時困難就會更大。這樣說也并不是否定了老科學家的作用,他們給青年的幫助是很大的。我只是說,青年不要完全依靠老科學家,應該注意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的能力。
青年同志們如果有機會和老科學家一起工作,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學什么呢?老科學家有豐富的學識,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更重要的是還要學習他們失敗的經驗,看他們碰到困難遭到挫折時如何對待,如何解決,這種經驗最為寶貴。
不要認為科學研究是一帆風順的,一搞就成功。在科學研究的歷史上,失敗的工作比成功的工作要多得多。一切發明創造都是經過許多失敗的經歷而后成功的。
科學家的成果在報紙雜志上發表了,出了書,寫的自然大多是成功的經驗,但這只是整個勞動的一部分,而在成功的背后,有過大量的失敗的經過。如果我們把那些失敗的經驗學到手,學好,我們就不會怕了。否則就會怕,或者會覺得成功是很簡單的事。
譬如一個中學生向數學老師問一道難題,第二天,數學老師就在黑板上寫出了答案,看起來老師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但是還差一點,就是老師沒有把尋求這道難題答案的思索過程告訴學生,就象是只把做好了的飯拿出來,而沒有做飯的過程。 老師為了解難題可能昨天夜里苦思苦想,查書本,找參考,甚至徹夜未眠。學生只看到了黑板上的答案,而不知道老師為尋求這個答案所經歷的艱苦過程,就會以為數學老師特別聰明。只看到老科學家的成果,不了解獲得這些成果的過程,也會覺得老科學家是天才,我們則不行。所以我們既要學習老科學家成功的經驗,也要學習成功之前的各種失敗經驗。這樣,才學到了科學研究的一個完整過程,否則只算學了一半,也許一半都沒有。科學研究中,成功不是經常的。失敗倒是經常的。有了完整的經驗,我們就不會在困難面前打退堂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