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印刷技術發展狀況
自唐初發明了印刷術后,首先得到佛教界的重視并積極使用。從玄奘時代只能印刷單頁的佛像,到公元8世紀初印出質量很高的卷軸裝《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說明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印刷技術已達到相當熟練的水平。
到了唐咸通年間,印刷技術更為熟練,這可以從當時的印刷品《金剛經》可以看出。
唐代中后期,印刷也逐漸在民間興起。到唐代末期,印刷業已遍及全國很多地方。這時期的印刷品已從初步的試驗階段的少量應用,發展到較大數量的規模。如江浙一帶刻印元稹、白居易詩文,炫賣于市井,處處皆是;司空圖在其《為東都敬愛寺講律僧惠確化募雕刻律疏》中說“有印本八百紙”,紇干作《劉宏傳》雕印數千本。一件印刷品,一次就要印刷數百、數千本,在印刷初期階段,已經不算是少數。馮宿在給朝廷的奏請中說,中央沒頒發下日歷之前,印歷已滿天下。可見數目不是很少。雖然當時政府已下令不準私印日歷,由于民間的廣泛需要,以及歷書對農業生產的密切關系,人們仍然等不及朝廷頒下新歷,便自行印賣以供需求。而從市上出現的不同版本來看,說明印賣歷書的人,不只是少數幾家。
從文獻與留存實物來看,當時,社會上主要有兩部分人在從事印刷活動,即寺院和民間坊肆。唐代自太宗時,就對佛教表現出異常的熱心。曾下令廣度僧民、寵信玄奘、占地建寺。以后的幾個皇帝主要都效仿太宗,崇佛、度僧、建寺,乃至自己親自參加翻譯佛經。因此,寺院遍及全國,凡皇帝敕建的寺廟,賜贈人、馬、車、田莊。一個寺院相當一個莊園。寺院擁有眾多僧民,占據大片土地。再加上善男信女的贊助,有足夠的經濟財源進行宗教宣傳。可以雇傭工匠,大量地進行經、像、咒、傳的雕版印刷,以不斷擴大爭取信徒,宣揚教義。
除寺院刻經之外,大部分是民間坊刻。從唐代遺存下來的實物中,可考的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賞家”、“龍池坊卞家”、“西川過家”、“京中李家”等。此時,在揚越間、四川、江東、江西、淮南等地已經出現了一批以印賣詩文、歷書、字書、陰陽雜記為業的手工業者。
唐代時印刷事業的發展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印刷品為數不少,內容也豐富多彩,印刷事業已日趨繁榮。
[上一頁] [下一頁]
|
|